看不起围棋?

赢了算输,输了是真输

在互联网不是很普及的时候,身为“臭棋篓子”的我曾有过多次陪官员下棋的经历。其实你们不知道,和官员下棋恰是件有意思的事。我若赢了,朋友们赞扬一片———这厮不懂逢迎拍马,正派;我若输了,棋友们定认为我有让让官员的大度雅量。只要打死不说连棋也下不过官员的话,就里外得美誉。所以,领导若真爱好围棋,在网络上匿名过过瘾即可。一到现实版,赢了算输,输了是真输。

这不,朱棣老儿干嘛和开国元勋刘基的儿子下棋呢?输了,成全刘璟的耿直忠节;胜了,你还真能胜钱仲益?多半是下属让让你而已。朱棣是这样,在班固的《汉书·陈遵传》中,汉宣帝刘询还是这样。

刘询在还是皇子的时候,便与陈遂(陈遵的祖父)下围棋、玩六博赌输赢。可胜利果实呢?一是后世文人总是猜测
———只是陈遂让着这位皇子,要不陈遂以后怎么可能当上大官?二是连赌资也拿不回。后来,刘询当上皇帝念念不忘赌资,封了陈遂为太原太守后就笑着说:“太原太守的地位很高呐,俸禄也是很高的。你的妻子可以作证,当时她也在旁边看我们赌棋,你什么时候偿还输棋的赌注呀?”陈遂道:“事情可是发生在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的大赦令以前呀。”意思是连有罪的人都赦免了,这区区赌债就免了吧。

那些看不起围棋的声音

拿不回赌资,不知是否恼了,这个汉宣帝对围棋的评价可不高。有一回,汉宣帝和辞赋家王褒等人一起出猎,一起歌赋娱乐,并评定高下。可大臣们不高兴了———你这皇帝是玩物丧志么?汉宣帝就拿出孔夫子“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己”的话为自己辩解,且还说道:“辞赋嘛,还有表现仁义和讽喻的作用,能从中得到鸟兽草木等知识,要比倡优、博弈好得多。”

博弈居然和倡优并置,刘询的损招够狠。不过汉宣帝还能辩解,不拒谏,不砍人臣头颅,实属难得,故历史上有
“孝宣之治”。围棋当然上升不到杜夫子的“大裨圣教”,但在宋太宗眼中也高不了多少———“朕非不知,聊避六宫之惑耳,卿等不须多言。”啥?你下围棋是为了避开六宫粉娥的胡闹?那你一定失去一半“宫斗剧”的粉丝了。

其实,看不起围棋、反对围棋的声音历史上一直存在。《滕王阁序》提到的“屈贾谊于长沙”中的贾谊(前200-前168年)就曾大骂围棋“失礼迷风”。《淮南子》中也指出下围棋太浪费时间,如果用下围棋的时间去读书学问,“闻者必广矣”。几百年后,三国时的吴太子孙和也认为:“嬉娱之好,亦在饮宴琴书射御之间,何必博弈然后为欢?”于是授意韦曜撰《博弈论》力陈下围棋的弊端,其中指出:“今世之人,多不务经术,好玩博弈……空妨日废业,终无补益,是无异设木而击之,置石而投之哉。”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祖纳身上,祖纳就是“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的主人公祖逖的哥哥。王隐以应仲远作《风俗通》、崔子真作《政论》、蔡伯喈作《劝学篇》、史游作《急就章》等,规劝祖纳放弃围棋、珍惜光阴、著书立说。本是很励志的一番话,可祖纳长叹一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耳。”我对祖纳此话深表同感,我辈学不了村上春树的自律,浪费时间可非围棋之罪呀。不自律的人用来浪费时间的东西太多了,年轻时哪怕单机版的空当接龙、扫雷也能玩个通宵。补充一点,风流皇帝宋徽宗得祖纳弈棋能“忘忧”之意,有诗句“忘忧清乐在枰棋”,后来李逸民重编的《忘忧清乐集》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棋书。

写“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的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259-334年)是“惜时”的典范,他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但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因部下游戏饮酒,陶侃一古脑将酒具、棋具全部扔到长江里。晋人何法盛的《晋中兴书》中还提到,陶侃曾对部下说:“围棋,尧舜以教愚子……诸君并国器,何以此为!”

史游的《急就章》中有“棋局博戏相易轻”之语,这还算批评得轻的。批评围棋最厉害的大约是晚唐皮日休《原弈》中的“有害诈争伪之道”,什么意思呢?围棋是“四害”。一害:“夫弈之为艺也,彼谋既失,我谋先之;我智既亏,彼智乘之。害也。”二害:“欲利其内,必先攻外;欲取其远,必先攻近。诈也。”三害:“胜之势,不城池而金汤焉;负之势,不兵甲而奔北焉。胜不让负,负不让胜,争也。”四害:“存此免彼,存彼免此;如苏秦之合纵,陈轸之游说。伪也。”

“浪费时间”或者让人起“害诈争伪”之心,这并不是围棋之罪。看《牡丹亭》《红楼梦》还有郁郁而死的人呢,你能说是汤显祖或曹雪芹之罪?在“游于艺”的路上,围棋其实对体道、修身、养性的益处多着呢。

载于《围棋天地》2024年第16期  作者:巫少飞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