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于“棋”之收藏

人世间,多是醉与痴之人。刘伶醉于酒,黛玉痴于花,徐霞客醉于山水,吴清源痴于围棋,而我的醉和痴皆寓于“棋”之收藏中。

醉和痴标志着专注与持久,品质和赏心,趣味和热爱。

记得1990年的一天,棋友斗嘴说收藏,王鹤龄说《新民围棋》他是期期都在,杨继武说他的《围棋天地》收藏完整,我说我不仅收藏了《围棋天地》,《读者文摘》更是从创刊号起一期不落。前辈詹沛泽说你们那不叫收藏,充其量叫拥有。收藏是一种对于物品的搜集、储存、分类与维护的嗜好,是一种爱好,一种文化,一种娱乐,是一种精神财富的储存。你们真要学收藏,那就选一款自己最有兴趣的,有兴趣才会舍得精力和物力去搜集,才会痴于其中。

正是从那时起,我就刻意去收集与棋有关的物件了,因为围棋是此生最爱。

一说棋书。我对买书一向大方得很,看见棋书,只要兜里有钱就买。起初是在书店一本一套地买,后来学会到旧书店去淘书。1987年,聂卫平所著的《围棋八大课题》出版,安顺新华书店进了十本,我全部买下,自己收藏一本,另九本送给了棋友和学生。2007年,我带学生到景德镇参加比赛,赛场有围棋书展销,给领队是6.5折。比赛历时七天,我每天都去选书购书,临走时整理,足足有一旅行箱。我知道书是比较重的,但没想到有那么重,旅行箱的轮子拖掉了,硬扛到家。

2008年搬家,物品都送人,只留下书,白俊杰数了围棋书,共两千零四本。有三本格外珍贵,一本是旧书店淘到的清代施襄夏著的《弈理指归》,一本是蔡明父亲去世留下的1965年出版的《中盘战术》,至今用来教学,再一本是2009年我受邀到聂卫平围棋教室研修围棋课题,获聂卫平亲笔签名的自传《围棋人生》。

二说棋子。围棋我有二十九副,其中两副作为藏品,一副是全国围棋征文,获一等奖,奖品是玛瑙围棋;另一副是新浪网征文,获三等奖,奖品是定制的云南云子。

三说棋盘。我有棋盘二十八块,其中一块带脚的8厘米厚的作为藏品,那是全国围棋论坛征文二等奖奖品。

四说棋文。1988年,又读又写中《将军岩》见报,激动不已,写文章成为生活支点。以授棋为业后,棋为主题材,挖掘围棋文化,从晚报起步迈向《围棋天地》《弈师友》,发表棋文、通讯三百余篇。其中《到棋院去》获“健康人生”征文一等奖,《茶道与棋道》获“茶缘”征文一等奖,撰写《少儿学围棋有九大好处》《浅谈幼儿围棋兴趣教学》《围棋教学与三十六计》《论幼儿围棋教师的修养》《围棋教学拓展初探》并发表。2013年中篇小说《大唐棋情传》发表,2014年《我心中的海陵杯》获中国棋文化峰会征文金奖,2015年撰写的《书棋两修总相宜》获第六届“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家邀请赛一等奖,小说《醉弈》获“青山杯”征文二等奖。2015年至2020年,年年有论文入选杭州棋文化峰会论文集,发表的棋文精心收藏,一般不示人。

再说棋人签名。2001年,贵阳举办中国贵阳国际围棋文化节,我作为记者在贵阳采访三日,发表了九篇围棋报道专稿,其中一篇名为《走近国手》,写完想到,要是有一日能采访国手达五十位并获签名,该多么幸福。2003年,安顺百灵集团董事长姜伟因为热爱投身围棋,斥巨资组建咳速停围棋队,并勇夺全国围乙联赛冠军晋级围甲。夺冠后,“清风四子”邵炜刚、王磊、刘菁、邹俊杰来安出席新闻见面会,我独家采访四人,并合影得签名。2004年起,安顺成为全国围甲联赛主场,我作为当地记者、主场接待组宣传组组长、主场助讲员活跃在围甲主场,行走在国手之间,采访、合影、签名,水到渠成。之后我又以中国女子围棋如何发展为主题采访陈祖德,以围甲如何吸引外援棋手为主题采访王汝南,以贵州举办围棋节采访聂卫平,以中国集体研究如何破韩采访马晓春。李世石败于古力后在接待室接受我的采访,含泪复盘通过翻译讲棋,令我倍加感慨。刘菁、睦镇硕一同受邀接受我与广播电台的采访,周俊勋接受我的采访等过程,双方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辛苦十年,终采访中、日、韩以及中国台湾职业棋手五十人并获签名。还有一把扇面签名,那是中日围棋擂台赛三十周年纪念赛中日棋手签名扇,也是新浪网全国征文评选出的五名优秀奖的奖品。

从1991年起,我第一次担任领队时至今日,带成人棋队、少儿棋队赴北京、爬华山、登泰山、游庐山、泊长江、飞苏州、战无锡、行海南、走成都、过湘西、驻景德镇、到昆明、入浙江、奔丰城、宿大理、醉武汉、观海陵岛,参加各地比赛。比赛时的照片和领队证我都收藏着,最珍爱的证件是2001年在贵阳举办的国际棋文化节的特别记者证。

2015年,我一狠心购置了展柜,设置展厅,藏品入柜,用以示人和探讨。

正所谓“吹尽黄沙始见金”,对痴于“棋”中之收藏我是孜孜不倦,闲暇之余逛逛书店,淘淘棋书棋具。对自己而言,藏品以实物的形式见证了曾经的时光、曾经的足迹、曾经的努力、诗意的追寻。

载于《围棋天地》2024年第20期 作者:王金玉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