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源围棋哲学探讨——纪念吴清源先生诞辰110周年

当前围棋之风日盛,这是当代人类向往心智提升、精神充实的真实写照,也是围棋的价值所在。烂柯、坐隐、忘忧等别称均形象地表达了中国围棋修心养性、超凡脱俗、心斋悟道等高雅境界,对于中国围棋艺术,我们充满着文化自信。

吴清源(1914年6月——2014年11月),被棋坛誉为“现代围棋第一人”。吴先生自幼通悉四书五经,终身研究《易经》等中国传统文化。“我自己,是由中国的古籍支持着。”他在晚年回忆录《中的精神》一书中提出:“21世纪的围棋称作六合之棋。”他解释“六合之棋”时说阴阳平衡的那一点正好是“中”,中和了棋盘上各个子的作用的那一点,就是正着。阴阳、正道、中和、气等理念组成中国围棋哲学的核心内容。“六合之棋”理论是吴先生对围棋艺术终身追求的领悟,内涵深邃,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正道的价值

老子《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故而“正道”可以理解为符合自然规律或者符合人性的规范。

(一)“正”的发生学

《易经》曰“元亨利贞”。元是起源、源头,西方称发生学。贞与正同音,贞导出正,现今贞仍然有坚贞、忠贞之意。《易经》认为,阳在阳位,阴在阴位就是“当位”,也就是“正”。反之,如果阴阳爻的位置颠倒了,那么就被称为不当位,也就是“不正”,不在“天位”。正道谓之“大中至正之道”,“正中”是一切人类规矩之圭臬。

在抽象意义上,“正”又引申为形态上的端正,质量上的纯正,行为上的正当,品德上的正直、正派,道义上的公正,方法上的正确合理,接近真相的意识为正念,棋盘上着法正确为正着。

《周易·系辞》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我们的祖先观天象的传统历史久远,他们把日月星辰的位置画在一个盘子里,称之为式盘,划分二十八个星区,称二十八宿。其中北斗七星居于核心——这就是天元。围棋古代称弈又称正棊。司马迁《史记》“日者列传”,详细介绍“旋式正棊”,司马贞《史记索隐》又做了进一步解释。杨晓国先生在《围棋溯源》考证说:在当代考古发掘中多次发现西汉时期的“旋式正棊”。

(二)鹊巢与棋位

喜鹊在树上筑个巢,很结实,大风也刮不塌,老人们说那是鸟的天性。问建筑学家怎么回事儿?建筑学家说,理论上应该解释为,喜鹊把衔来的每根小树枝安放得位置正确,编织结构合理。但人们效仿鸟儿在树上筑个巢,风一吹就垮掉了。可见天性很神秘,通于道,不全是技术活。

对于天性的解释,中国人认为是大自然的造化(天命谓之性),佛家说“本性俱足”,犹太人说是上帝的创造,西方哲学解释是“内在的规定性”。

下围棋就像鸟垒窝,每一个棋子下在正确的位置就胜了。清代著名围棋理论家徐星友即认为“正”为行棋准则。至于棋子之间结构的合理性,正如吴清源先生所说“中和了棋盘上各个子的作用的那一点,就是正着”。可见正道与中和本是融为一体的。

(三)动态的正着

大到宇宙间的星体,小到微观世界粒子的位置、运行轨道,乃至地球上一种生命种子何地何时生发演化,在中国哲学看来均为天命所定,即大自然的创生造化。一切事物的发生亦如此。《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位于天位,以正中也”。星星在天上的位置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围棋之设效天法地,围棋之行模拟天地运动。旋式正棊的旋即旋转变动之意,棋子像天上的星星,正确的位置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下围棋就是在纠缠博弈中把握全局的动态平衡,在变化莫测的棋局中寻找正着。

二、中和的意蕴

《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一)“中”的发生学

“中”源于《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史称儒学“十六字心法”。重点是“允执厥中”。允执厥中就是公允地执行正道。“中”就是事物的平衡点,不偏不倚。如果失去了平衡,就会产生偏差。平衡就是适度、恰好,既不过,也没有不及。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性、相对性的。在这个时间点取得了平衡,到了下一个时间点又不平衡了,又得再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动态平衡。行棋过程就是布局攻防平衡的过程。中和就是保持动态平衡的艺术。孔庙大殿挂匾“中和位育”,自古论述浩繁,而潘光旦先生一语中的:“中和是实现位育的方法,是天地万物化育之道。”吴清源先生晚年悟道:“所谓中,应该是无形的,无形的中,成形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和。”(《中的精神》)

(二)“和”的由头

“和”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其字形像一排竹管乐器,声音悦耳动听,所以“和”字的本义是指乐声调和、和谐。小篆时期,“和”字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左口右禾,成为了一个形声字。“和”字的使用非常广泛,涵盖了和谐、互补、和平等含义,乃至形成东方世界“和文化”的价值理念。

“和为贵”是我国百姓的口头禅,渗透于日常生活。像围棋、象棋等游戏乃至蹴鞠(足球)、太极推手竞技等规则都设置有“和”。当然,在博弈游戏中,双方出现“和”的概率还是很小的,更不会有意为之,只有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时方自然呈现,故而显得格外珍贵。这是和为贵的本意。

(三)“和”的升华

和升华为哲学理念源于《道德经》,认为万物生成衍化的程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说宇宙最初处在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即先天之元气。由一生二,便是由元气分阴分阳。所谓“三”,是指阴阳二气之间的互相作用(冲气),这种相互作用呈现出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万物的相对稳定形态(和)。《淮南子·天文训》也说:“阴阳合而万物生。”《道德经》说:“天之道,犹张弓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即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刻地揭示了道所包含的互补性、和谐性理念。

孔子曰“和之至也”,把和谐视为事物存在最为适宜的状态。《中庸》进一步阐释“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总之,不论道家还是儒家都将互补和谐的思想视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价值观。量子力学的奠基者尼尔斯·玻尔之所以将太极图案设为哥本哈根学派的徽章标志,就是理解了中国哲学的互补和谐思想与量子力学的核心理论冥冥之中的契合。

  三、六合之棋的三个要点

“六合”表示东南西北四方和上下天地。《黄帝内经》从生命哲学的角度阐释了人体六合;《庄子》提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表达了中国哲学的宇宙意识。

“六合之棋”植根于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生命哲学思想。这一理念不仅仅反映在棋局的布局和对弈策略上,更深入地体现了对整体性和谐、平衡、互补、及美的追求等方面。这种哲学思考方式使吴清源的棋风超越了技巧和战术层面,上升到了一种思想境界和艺术审美的高度。

(一)“炁”的深意

黄老之学“冲气以为和”的气字,在哲学意义上并非营养生命躯体之后天之“氣”,而是宇宙及生命先天之“炁”,即元气。这个“炁”的奥秘,历来论述汗牛充栋、隔靴搔痒。随着望远镜、显微镜等科技手段的增强,“六合”的范围越扩越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当代科学发现宇宙间存在“暗物质、暗能量”,学界方拍案叫绝,领悟了中国哲学“炁”的深意。“炁”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不是空无,左面一点表示无中亦有,下面四点是火是能量,有能量方可无中生有。宇宙和生命都是先天无形之炁与后天有形之氣构成的。胎儿出生前只靠先天之炁,出生后则要兼备后天之氣,两口气方可生存。古人将此二气设置于棋局之中,围棋有两口气方为活棋,以体现围棋模拟宇宙及生命存在演化的深邃意蕴。

(二)全息性

为什么说“棋盘小宇宙,天地大棋局”?我们在一面大镜子前面看到了自己的头像,打碎镜子,拿起一片碎镜片又看到了自己的头像——而不是仅仅可以看到耳朵。这形象地解释了全息性原理。全息论源于张颖清先生,上世纪70年代张先生在内蒙古工作时,从中医针灸经络学说发现了“生物全息三定律”,之后引发了全息论。全息论认为宇宙各事物乃至天地人不仅仅是一个整体,而且宇宙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宇宙本身的一种缩影。任何事物的部分都包含有整体的信息。这是对班固所说“围棋之设乃效天法地,围棋之行乃模拟天地之运”的现代科哲诠释。通过全息论我们可以透彻理解围棋为什么可以建构宇宙六合模型的基本原理。

(三)蝴蝶效应

当代天体物理学和量子力学研究认为,天体众星以及微观世界粒子之间存在着复杂性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关系中蕴含着当前人类尚未认知的宇宙奥秘。这些奥秘同样存在于生命世界,如鸟巢的筑建、人体经络、五运六气等。未知领域引导人类探求真相,悟道前行。棋盘小宇宙,道理即弈理,每个棋子像星体一样相互之间形成非线性复杂关系,博弈纠缠,牵一发而动全身,行一子而系全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即“蝴蝶效应”亦体现于围棋之中。正像吴清源先生所说,“每一手必须是考虑全盘整体的平衡去下。”围棋表达事物的不确定性、复杂性的这一特征,使得行棋悟道永无止境。不确定性是创新之源,亦是围棋的魅力所在。

吴清源先生解释“六合之棋”时说,“围棋的目标不是局限于边角,而是应该很好地保持全体的平衡,站在一个很高的角度去看待。”

吴先生所说“很高的角度”不仅仅是方位之高,更是认知之高、境界之高。每一手必须考虑全局,即在竞争与协同、确定性与随机性、全局与细节等等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如“试应手”就是探测对方的心理、着法,知彼而后增强己方的确定性,谋划下一步博弈策略。

吴清源先生终身淡泊名利、致虚守静,以平常心下棋,与时偕行,勇于创新。他说:“我从没有把围棋当成胜负去看待。”放下对输赢的执着,以中和空净的心态应对游戏、享受乐趣、体悟正道,故而胜率更高。然而在当下,围棋屈从于市场“看不见的手”,制定规则避免和棋,以输赢论英雄,追逐功利;AI诚然为围棋注入新的活力,但AI也把围棋俗匠化和碎片化,成为记忆力、计算力赤裸裸的比拼,离琴棋书画的艺术审美、人文精神渐行渐远,更谈不上自由至乐、心斋悟道的主观感受、高雅情怀。此现象既是世风使然,也是人类文明异化在围棋中的表现。

本文认为未来之围棋应该回归于本源,畅行于六合;坚守中国非零和博弈原则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明心见性等哲学价值观。中国是围棋的故乡,应主导围棋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权,如回归“赢输和”古制。以引领世界围棋重于崇德养性、品悟道意、倡导和平——这是吴清源先生生前的愿景,同时可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情怀和远见卓识。

载于《围棋天地》2024年第16期  作者:董恒宇(内蒙古围棋协会文化委员会主任)

滚动至顶部